台灣首先與第三世界國家—非洲迦納進行國際交流活動的學生團體,2010年,十名台灣囡仔將重返迦納,拓展服務內容,除了在數位科技、人文紀錄、回饋社區上作出貢獻,也將推動節能減碳環保概念,讓我們的手牽在一起,讓世界是平的

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

Ghana Diary 0810

今天IT School開幕,Djembe組也前往Okurase拍攝紀錄片,終於有開始做事的感覺。

IT School的學生來自10間鄰近學校,每間學校各派3位學生,一位老師,年齡層介於14到40之間,程度不齊,不是很好教。

迦納各校間的教學資源差距極大,有的學生已經有e-mail與facebook的帳號,要加我們為好友;有的學生熟知電腦理論,但完全沒碰過電腦。有的學生不會用滑鼠;但有的可以用小畫家畫出精美圖畫。

Helena是一間社區國中的老師,教授數學與電腦。那間學校沒有電,也沒有電腦,Helena帶著自己的筆電到班上演示給學生看。一個班級有近80位學生,Helena將學生分為八組教學,盡量讓每位學生有接觸電腦的機會,但筆電電池頂多只能撐兩個小時,往往實做部分還沒練習完,電腦就沒電了。與Helena一同前來的三位學生很有天分,雖然平時沒什麼機會碰電腦,仍畫出非常棒的圖。

今天的課程是OS,先由Linux、Mac、Windows的基本介紹開始,再教學生使用Windows裡的小畫家等功能。有趣的是,不少學生的圖畫中常出現綠、黃、紅三色的迦納國旗,但在台灣,孩子不常把國旗入畫。

IT School 2點下課,讓學生回家吃午餐。我們決定下午去一間Winneba的Mall 「Kwabcrist」,儲值SIM卡、買一些水果與生活必需品。聽Jack說話的語氣,我本來以為Kwabcrist是間大潤發規模的賣場,但事實上是間6坪大,堆滿罐頭、零嘴、日用品的小雜貨店。我們買完明天課程要用的免洗杯,就去鄰近的市場逛逛。

台灣菜市場到中午就大致打烊,但Winneba菜市場到下午4點多仍十分熱鬧。裡頭有蔬果魚肉、成衣、裝飾品等,除了頭頂商品的小販和密集的蒼蠅,感覺和台灣的市場差不多。

沿著成排商店往大馬路方向走,每個人都向我們叫喊著什麼,但我們聽不懂方言,只能一直微笑。走到一個交叉口,一位看起來像是墨西哥人的年輕男子揮手叫住我們。

「Where are you from?」「We’re from Taiwan.」「台灣?」他突然如獲至寶似的大叫一聲,「你們是台灣人?」

在迦納看到一位墨西哥面孔的人用標準的京片子說中文,實在很不真實。他說他叫Bannie,中國朋友都叫他阿貝,父親是黑人,母親是白人,他在迦納生長,16歲赴美念書,22歲到大陸工作,先在山東的語言學校學三年中文,畢業後當過老師、星探,後來到上海發展,專職寫作。他形容自己是個衝突體,雖然在這裡土生土長,卻不會說方言Fanti;他愛吃麻辣鍋、熟知上海地鐵,喜歡大陸隨處可見的餐廳、隨時都可以找樂子的環境。他去年底回老家住,非常不適應這個早睡早起、沒有pub,只能偶而到小酒館喝一杯的小地方。回老家半年多,他的手錶時間依舊是大陸時間,而且不打算調回來,似乎隨時準備好要回去。「這裡沒麼好玩的呀」、「這裡好無聊喔。」他用標準的中文抱怨,把語尾助詞拉得長長的,說得很有味道,根本就是披著迦納皮的中國人。

「我憋好久了,能說中文好開心!」阿貝說,Winneba幾乎看不到亞洲面孔,他為了說中文,還特地打電話給中國朋友聊天。我們打算去郵局寄明信片,他陪我們走到大馬路上,一路聊天,又幫我們叫了車。「他們五個人,可以嗎?」他用中文對司機說。我們嚇一跳,還以為司機是中國人,但只見迦納籍司機一臉疑惑。

迦納的官方語言是英文,日常溝通不是大問題,但還是會因口音問題造成尷尬誤解。能在這裡與外國人用中文溝通無礙,實在是太神奇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