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首先與第三世界國家—非洲迦納進行國際交流活動的學生團體,2010年,十名台灣囡仔將重返迦納,拓展服務內容,除了在數位科技、人文紀錄、回饋社區上作出貢獻,也將推動節能減碳環保概念,讓我們的手牽在一起,讓世界是平的

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

Ghana Diary 0811

今早測試網路,仍然沒有訊號可以連線,無法進行e-mail課程,所以我們決定再把預定明天上的Microsoft Office移到今天上。迦納人常悠閒過了頭,遲到不意外,課程雖然9點才開始,但OVF通知學員們8到,所以早上7點開始,WODiv外就坐著一群等待的學生。

薛覲開始早上的課程,但進行不到一個鐘頭,就突然停電了。Winneba停電不稀奇,學生樂得休息,我們可就慘了。為了填補中間沒有電腦可以用的時間,我們只好又把下午的文化交流課程移到早上。Okis教大家扯鈴,但外面下著綿綿細雨,活動的範圍很小,感覺還看不到什麼成效。OVF的工作人員們努力讓小小的發電機持續運轉,讓電腦課繼續進行,不過一個早上斷斷續續停了三次電,課程不停中斷,一團混亂。這樣停電又復電,電腦的壽命大概也不長。

IT School的學生程度落差大,家境落差更大,今天13歲的Terry小弟拿出他的iphone,讓我們一陣錯愕,他有自己的電腦,還會教他姐姐使用電腦,程度說不定比我們還好。幸好他不嫌課程無聊,也樂意教別人。

下午兩點,課程終於結束,一些小朋友在外面不肯離去,還跟我們借了扯鈴回家練習。Matthew是位認真的學生,幫了TA不少忙。「你們離開以後,我還有機會用網路嗎?」Matthew問,聽到這個問題,我突然不知該怎麼回答,的確,我們回台灣後,像Matthew這種住在村莊另一頭的小朋友,除非Winneba的無線網路涵蓋整個村落,不然這些學生使用電腦、網路的機會恐怕不多。

下午三點多,我們趕在郵局4點關門前搭車去寄明信片。司機把車停下來的時候,我們還以為計程車司機停錯地方,因為郵局外觀掉漆老舊,外頭是草木不生的黃泥地,實在很像廢墟。出團前,迦納團自製明信片義賣籌旅費,也提供代寄服務,我們帶了38張明信片來,厚厚一疊擺在郵局櫃台上。郵局只有一名員工,先是有些不可思議地看著那疊明信片,接著從裡頭拿出很一大疊的郵票。一張明信片的郵資是1 Cedi,但每張郵票都是1/4 Cedi,那位員工貼了半個多小時才把所有明信片處理完,我們猜這可能是這位工作人員一個月來最大的工作量。

等待同時,我們買了當地製作的明信片,明信片泛黃破舊,上頭印的圖畫模模糊糊,像是十年前的產品。Winneba是純樸漁村,遊客不多,會從這間郵局寄明信片回家的人,大概十年才會有一個吧。

接著,我們又來到前一天來過的市集,想買變壓器(Step-down),結果到處都沒有賣。當地的成衣不多,裁縫店倒是不少。在這裡訂做全套衣服(上衣、裙子/褲子、頭巾)需要3尺布,裙子約2尺,加上工錢約10 Cedi,一件約台幣500多塊,實在很便宜。Winneba市區有許多布莊,布料依長度、材質分類,掛在牆上的橫桿上。三呎的布約10.5 Cedi,兩尺的布4到7.5 Cedi不等。

回家的路上經過雜貨店,大家想買點怪東西吃。架子上擺滿一排飲料,大都是綜合果汁,其中一個包裝上畫了草莓和香蕉,感覺很好喝,我和Jin沒看清楚包裝就決定要買,回到WODiv打開,飲料是柳橙牛奶的顏色,非常甜,感覺怪怪的,細看包裝,才知道是液態冰淇淋原料,冰進冰箱凝固後會變成冰淇淋,但當地人還是會把它當飲料喝。這味道實在不習慣,我們最後把它送給Grandma。

IT School教學比我想像中困難許多,學生程度落差極大,電腦不足,突發狀況不斷,似乎雖然時差已經調回來,但每天2點下課,還是有種被抽乾,隨時都可以倒頭就睡的感覺。

Ghana Diary 0810

今天IT School開幕,Djembe組也前往Okurase拍攝紀錄片,終於有開始做事的感覺。

IT School的學生來自10間鄰近學校,每間學校各派3位學生,一位老師,年齡層介於14到40之間,程度不齊,不是很好教。

迦納各校間的教學資源差距極大,有的學生已經有e-mail與facebook的帳號,要加我們為好友;有的學生熟知電腦理論,但完全沒碰過電腦。有的學生不會用滑鼠;但有的可以用小畫家畫出精美圖畫。

Helena是一間社區國中的老師,教授數學與電腦。那間學校沒有電,也沒有電腦,Helena帶著自己的筆電到班上演示給學生看。一個班級有近80位學生,Helena將學生分為八組教學,盡量讓每位學生有接觸電腦的機會,但筆電電池頂多只能撐兩個小時,往往實做部分還沒練習完,電腦就沒電了。與Helena一同前來的三位學生很有天分,雖然平時沒什麼機會碰電腦,仍畫出非常棒的圖。

今天的課程是OS,先由Linux、Mac、Windows的基本介紹開始,再教學生使用Windows裡的小畫家等功能。有趣的是,不少學生的圖畫中常出現綠、黃、紅三色的迦納國旗,但在台灣,孩子不常把國旗入畫。

IT School 2點下課,讓學生回家吃午餐。我們決定下午去一間Winneba的Mall 「Kwabcrist」,儲值SIM卡、買一些水果與生活必需品。聽Jack說話的語氣,我本來以為Kwabcrist是間大潤發規模的賣場,但事實上是間6坪大,堆滿罐頭、零嘴、日用品的小雜貨店。我們買完明天課程要用的免洗杯,就去鄰近的市場逛逛。

台灣菜市場到中午就大致打烊,但Winneba菜市場到下午4點多仍十分熱鬧。裡頭有蔬果魚肉、成衣、裝飾品等,除了頭頂商品的小販和密集的蒼蠅,感覺和台灣的市場差不多。

沿著成排商店往大馬路方向走,每個人都向我們叫喊著什麼,但我們聽不懂方言,只能一直微笑。走到一個交叉口,一位看起來像是墨西哥人的年輕男子揮手叫住我們。

「Where are you from?」「We’re from Taiwan.」「台灣?」他突然如獲至寶似的大叫一聲,「你們是台灣人?」

在迦納看到一位墨西哥面孔的人用標準的京片子說中文,實在很不真實。他說他叫Bannie,中國朋友都叫他阿貝,父親是黑人,母親是白人,他在迦納生長,16歲赴美念書,22歲到大陸工作,先在山東的語言學校學三年中文,畢業後當過老師、星探,後來到上海發展,專職寫作。他形容自己是個衝突體,雖然在這裡土生土長,卻不會說方言Fanti;他愛吃麻辣鍋、熟知上海地鐵,喜歡大陸隨處可見的餐廳、隨時都可以找樂子的環境。他去年底回老家住,非常不適應這個早睡早起、沒有pub,只能偶而到小酒館喝一杯的小地方。回老家半年多,他的手錶時間依舊是大陸時間,而且不打算調回來,似乎隨時準備好要回去。「這裡沒麼好玩的呀」、「這裡好無聊喔。」他用標準的中文抱怨,把語尾助詞拉得長長的,說得很有味道,根本就是披著迦納皮的中國人。

「我憋好久了,能說中文好開心!」阿貝說,Winneba幾乎看不到亞洲面孔,他為了說中文,還特地打電話給中國朋友聊天。我們打算去郵局寄明信片,他陪我們走到大馬路上,一路聊天,又幫我們叫了車。「他們五個人,可以嗎?」他用中文對司機說。我們嚇一跳,還以為司機是中國人,但只見迦納籍司機一臉疑惑。

迦納的官方語言是英文,日常溝通不是大問題,但還是會因口音問題造成尷尬誤解。能在這裡與外國人用中文溝通無礙,實在是太神奇了!

Ghana Diary 0808

Winneba舊名Simpa,是座臨海漁村,居民多以捕魚與陶器製作為業。今天我們先前往Magjoy Royal Beach Resort,再沿海岸線繞到魚市場。

Photography by Karina Sun

Magjoy Royal Beach Resort已被開發成私人海水浴場,入場費0.5 Cedi,裡頭有簡單的餐廳與販賣部,也有旅館可供住宿。正值漲潮,兩、三公尺高的浪頭一波波打上沿岸的灰色石塊,石塊上滿滿鋪著海草,淺褐色的沙灘混和黑色石礫,偶爾可見幾枚被打上岸的貝殼。

海岸一隅有幾位漁夫正在灑網、補網。73歲的Kwame Nsin捕魚已超過一甲子,他從10歲開始隨父親捕魚,18歲開始獨當一面出海。他現在已是三個孩子的爸,長子繼承他的衣缽,隨他一起捕魚,次子是傢俱師傅,老么是焊工。

Winneba漁業分為沿岸灑網與出海捕魚兩種。沿岸灑網的規模較小,大都是三兩魚夫帶著自己的漁網抓點魚回家加菜。出海捕魚的規模就大得多,漁夫就多年捕魚經驗,先算準魚群行進方位,再乘動力獨木舟出海,趕到魚群之前,灑開大網一網打盡。一條大魚可賣40 Cedi(1 Cidi約等於23元台幣),小魚可賣5 Cedi。為求安全起見,每艘船至少有兩名漁夫。台灣漁船上不乏女性身影,Winneba不反對女性出海捕魚,但因沒有機器,漁夫皆用人力把沉重魚網拖回,女性力氣較不足,在船上較幫不上忙,因此鮮少有女性出海。

Kwame Nsin說,他們所在的海岸為河海交界,水流變緩,沉積物多,吸引魚群聚集捕食。他掀開水桶上的黑色塑膠袋,笑著展示裡頭兩條肉質豐厚的魚,Winneba一年四季都是捕魚季節,但夏季漁獲量相對較大,8月的漁獲就頗為豐富。

與台灣周休六、日的習慣不同,Winneba將星期二定為休息日。漁民在那天休養生息、修補魚網、以及完成一些雜務。一些比較認真的漁民還會在午、晚沿岸灑網捕魚。

迦納政府現已提供免費小學教育,因此大多數的Winneba居民會把小孩子送到學校念書,畢業後再幫忙捕魚或另謀他就,但因漁業仍是Winneba主要經濟來源,也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環節,目前還不至於出現青年人口外流問題。

Winneba的沿海聚落坐落在一個長長的緩坡上,從海水浴場到魚市場是一個平緩的下坡,一路向前,遠方城鎮近收眼底,隱隱可以看到遠方一抹海水的藍。走到造船師傅住處,路邊橫著幾艘近十公尺長的巨型獨木舟,皆為原木一體成型,將一棵樹木雕鑿成腹寬、兩頭尖扁的形狀,再將中間挖空,內部以木板隔出座位,外頭塗上混和海鹽的膠以防水,就算大致完成。(花多久做)?

走到聚落盡頭,原以為會看到一片無際海景,沒想到首先鑽進鼻中的是一股惡臭。
骯髒的塑膠包裝、腐爛的食物、廚餘,以及半分解的黑色垃圾袋堆成一座花花綠綠,將近一層樓高的垃圾山,沿著海岸線綿延到遠方。有居民顛顛簸簸走在山上,撿拾可用物品,雞、羊、豬鑽進垃圾中找食物。Hakeem說,當地居民把海灘當做天然大垃圾場,每天把垃圾往海邊丟,「政府已經清掉一半了。」

Winneba漁市場混和蔬果的甜味、人的體味與魚腥味。這裡有魚鱗的銀、路邊木板房的棕、蔬果的紅、黃與綠,糖果攤的黃與橘,以及小販衣服的黑、藍、紅、白、橘,每張照片都是幅色彩斑斕的圖畫。

但眾人看到我們拿著相機和DV,紛紛搶著擠進觀景窗,隨後搶看我們拍出的照片,又試著從我們手中奪過相機拍攝。這般過度熱情,讓我將相機收進包包,緊緊靠在胸前,再也不敢隨意拍照。

熱情是我對迦納居民的第一印象,但經過這幾天與居民的相處,我有點不確定部分迦納人接近我們的原因,是看上我們手上的昂貴的攝影器材,認為可以從我們這些外國人身上敲竹槓,還是以交朋友的真心坦誠相待?

Winneba漁市緊臨海邊,當獨木舟返航,就直接在岸邊擱淺,讓軟泥嵌住船底,再用繩索固定。漁夫將漁貨直接交由在岸邊等待家人的擺攤販賣,然後開始清理、修補魚網。女人與孩子將漁獲放進臉盆或木板上現場剖殺,但縱使漁獲新鮮,市場中無所不在的密集蒼蠅群卻有點讓人倒胃口。蒼蠅或三兩逗留在海鮮上,或四處飛舞,數量之多,似乎一開口就會不小心吃進一隻。不過海鮮倒是相當便宜,我們買了20隻小螃蟹,加上十幾枚可加工做裝飾品的貝殼,僅花了4 Cedi。

8月是迦納雨季,一連五天都是陰涼的舒爽天氣。大家開開心心地逛了半天,不撐傘,也沒擦防曬,回到WODiv才發現黑了一圈,還有些脫皮曬傷,迦納的太陽威力實在不容小覷。

Ghana Diary 0806

希望是什麼?對Effh牧師而言,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希望。

今天我們前往距WODiv一個小時的行程Village of Hope。發起人Effh牧師13年在Accra服務,發現街頭有很多行動不方便,流浪街頭的孩子,「They need help.」他興起成立Village of Hope的念頭,孤兒院原址原在他地,但因土地問題,才遷移到現址。Village of Hope的宗旨原是收容行動不方便的孩童,但因當地不是只有行動不方便的小孩,還有很多的小孩流浪在街頭無家可歸,所以孤兒院便也開始收容他們,直到現在孤兒院的成員已經擴大到有8個家庭,成員的年齡最小是7歲,最大的是25歲,總共有180個無家可歸的小孩住在這裡。

15人擠進12人座的車,後車廂還放了100本英文故事書、文具,以及優碘、紗布、棉花棒等醫療用品。我們希望幫他們建立小型圖書館,建立有系統的管理制度,同時培養他們的閱讀以及有效管理的習慣。希望此行能帶給他們「Hope」。

出了市區,往Village of Hope的路又平又直,道路兩邊是一望無際的莽原,偶爾突起幾棵矮樹。過了一會,原本高速前進的車突然慢了下來,路邊有個臨檢站,一位警員敲敲車窗,說我們的車子超載。Joy說明我們的來意,還邀請警員參加我們的活動,幾句話就化解危機,警察先生還秀了一句「你好」,大家都笑了。

到了目的地,映入眼前的景象,與我們原先的想像的陳舊孤兒院情景有很大的差異。廣大的土地、白色的建築,就像來到歐洲小鎮。孤兒院裡的小朋友帶著微笑出來迎接,Effh帶我們到他們的集會所,以歌曲合唱做開場白。歌詞讚頌上帝恩典,聲音相當宏亮,近百雙大大的眼睛看著我們,當我們的眼神交會,他們就露出可愛的笑容。我們合唱「清華情歌」、「朋友」回饋,唱著唱著,想到台下孩子們的遭遇,我們忍不住紅了眼眶。

Effh帶大家在Village of Hope走走,Village裡有學校、圖書館、guest home;
牧師家裡有台電腦可以上網,但網際網路的資訊與概念並不發達。從牧師的介紹中,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小孩的教育的重視。他也提到Village of Hope孩子的升學、就業狀況,大部份的孩子在這裡讀完小學後會去念技術學院,就算結婚生子,也會常常回來看他們。有些孩子繼續深造,成為律師、醫生,並且回到當地的單位服務。牧師家已領養20餘位小孩,他會訓練他們自力更生的能力,也種植一些簡單的農作物、教導小孩如何種植,並讓小孩輪流做家事。

牧師家閱覽室地毯上,一位小女孩蜷縮在另一位大女孩的懷裡,大女孩將手伸進一旁的碗裡,將食物捏成小團,送入小女孩的口中。那位女孩罹患類似癲癇的疾病,無法說話,也無法走路。她不到足歲就被拋棄街頭,被牧師抱回家照顧,現在已經快十歲了。不過,Village of Hope欠缺身障兒童復健、行走的輔具,由於器材費用昂貴,院內也沒有多餘預算,所以仍無法負擔。

孤兒院花費龐大,資金來源幾乎完全仰賴教會的力量,以及國外善心人士的捐款。老實說,Village of Hope的發展規模已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,不但有嶄新的建築、占地廣大的運動場、籃球場,每間home stay family已擁有近百本藏書的讀書空間,在當地學校更有一間小有規模,運作制度完整的圖書館。圖書館約十餘坪,幾個大書櫃上排著滿滿的英文書本,以故事書居多。書本依難易度分類,並有借還書流動櫃台。孩子們大都有閱讀習慣,每周花三天待在圖書館,有老師帶領閱讀,還會出閱讀測驗,跟我們想像中沒有書本的貧窮孤兒院差非常多。

Village of Hope看來已不乏書籍、文具,但這裡真正缺乏的輔具,我們一時之間也無法代他們籌募。這次造訪雖讓我們感動不已,但對Village of Hope似乎幫助不大。第三周預定前往的Jukwa孤兒院與Village of Hope相較,規模極小,資源也相當匱乏。希望我們到時能為他們帶來更實質的幫助。

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

Internet!

從8月3日到今天,網路一直斷斷續續,網路連了又斷,網誌時常傳到一半就斷線。日記都已經寫到13號,還是無法把全部網誌傳上來。今天網路終於比較穩定,希望從明天開始,部落格可以依進度更新。

Ghana Diary 0805

WODiv隔壁是一間私立寄宿學校,校名有些土財主的味道,叫做「Uncle Rich」。

學校沒有圍牆,僅在宿舍旁有座矮牆。矮牆有個大缺口,學生常翻牆到附近的雜貨店買零嘴,有次看到他們的法文老師翻出來,看到我們,還大方打招呼。

我們每天都會經過學生宿舍,住校學生常聚在窗邊跟我們說早安。昨天我和叮認識Sophia和Vanessa,她們剛考完期末考,後天就要回家放一個月的暑假。今早經過窗口,她說要介紹室友給大家認識,一群女孩就急急忙忙衝出房間。

結果矮牆缺口一下子擠了十幾個人,紛紛拿著紙筆要我們留電話。迦納人很喜歡向我們要電話,這種認識不到一分鐘就向人要連絡方式的熱情讓我很不習慣。也有某些不懷好心的迦納男子擺明想釣外國女孩,死纏著要電話和e-mail,一副不留資料就不讓妳走的強勢態度,讓人很反感。

面對這種一見面就要電話的狀況,我們一開始大都委婉回絕,解釋等我們回台灣後連絡不易,國際電話很貴,不方便留電話等等。最後決定統一留迦納團的e-mail,就算有騷擾信件,也不會直接寄到自己的信箱裡。

女孩們有些失望地收起紙筆。雙方先自我介紹,閒聊一會,不知是誰提議要唱歌,女孩們先唱起歌頌主的輕快歌曲,原本躲在後方害羞不說話的小女孩也探出頭合音。接著校歌、節慶歌曲一首首出爐,而我們唱完清華情歌與朋友後就有些語塞,連校歌都唱得相當不確定。唱到最後,女孩們翻過牆,邊唱歌邊起舞,Karina等人也跟著跳。迦納人很真,也樂於欣賞別人的真,只要你願意表現,眾人就會給你舞台與掌聲,這大概就是我們能輕易在這裡拋開矜持顧慮的原因。

今天的拜會行程集中在下午,先去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Winneba,再造訪Police Training School。台灣流浪教師情形嚴重,但在這所教育大學念書的學生,基本上就已經是政府的公務人員,只要考進這間學校,就等於保障了未來的工作。另外,唯有這所學校畢業的教師,才是有執照的教師,迦納目前有很多在外面教書的老師是沒有執照的。

該校過去已有遠距教學的經驗,附近也有無線網路中心可供連線。學生會利用網路搜尋資料,教授會請學生用將email繳交作業,跟台灣的大學差不多。
此外,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Winneba也有交換學生計畫。學生通常出國一到三個月,到美、德、英、法等國。他們也計畫在校內設置中文Department,讓中國學生可以來這裡進行交換。

在迦納,想當警察,得先體檢,並通過英、數考試與術科測驗,進入警官學校就讀半年,再實習十八個月。Police Training School Winnaba臨幾內亞灣,占地極廣,也有完善的訓練課程與機制,但就是沒有網路。「警察不懂網路,如何保護人民?」Joy希望OVF也可在這裡設一個無線網路端點。

14日是Police Training School Winnaba的畢業典禮,學生結束半年課程,即將進入各警政單位實習。前往拜會的我們,正好有機會提前一睹畢業典禮的預演。

Police Training School Winnaba今年有180餘名畢業生,女性約占總人數的六分之一。他們全都換上筆挺軍服,拿著槍,腳蹬黑短靴,頂著大太陽,隨著樂聲踢著正步變換隊形,就像台灣的軍儀隊表演,我們則坐在司令台的貴賓席觀賞。預演結束,眾人齊聲對我們高呼歡迎口號,聲音之宏亮,讓大家嚇了一大跳。

走出Police Training School Winnaba,過條馬路,就是全然不同的風景。先是一排棕櫚樹,一片潔白沙灘,接著是幾內亞灣的靚色海水。幾個大浪打上岸,碎成乳白水沫。「是海耶!!」「好漂亮!!」大家迅速脫下鞋襪跑向大海,貝殼沙有些刺腳,沙灘盡頭橫著幾艘船,形似達悟獨木舟,因揚起的沙與水霧一片朦朧。

在台灣,這般風景早被開發成風景區,沙灘上滿是遊客。但放眼望去,沙灘上除了我們,只有遠方一、兩位散步的居民。好久好久沒有這樣親近海,更不曾毫無顧忌地跳浪、玩水、玩沙,不需顧忌干擾他人。每張照片都是乾乾淨淨的海與沙灘,按下快門前不需擔心畫面會被冒失闖入的遊客阻斷。兩個小時後,大家的衣服與頭髮沾滿海的鹹味與沙,沿著黃土路走回大馬路叫計程車。

站在這條黃土路中央,往左右各看一眼,就可以知道迦納的貧富差距。道路一側是嶄新歐式洋房,高圍牆包圍深深庭院,隱隱可見氣派屋頂。另一側是乾燥茅草與棕櫚葉搭建的簡單平房,淺棕色的建築與地表融為一體,猶如從土中直接抽芽生長。若這裡有颱風,這些房子沒幾秒就被掀垮。

經過Synclaire International School,我們因裡頭傳來的音樂停下腳步。越過圍牆往裡望,一台大音響正播著快節奏的音樂,一群孩子在教室外廣場起舞,舉手投足都是渾然天成的魅力,剛學會走路的小孩也由年長的孩子帶著跳。Okis和Jin首先加入,其他人趴在牆頭看著看著,也放下背包跑進舞池。

孩子們大方上前牽起我們的手邀舞,前進、後退、轉圈,沒有特定舞步,僅是隨音樂擺動。前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沿圍牆站成長長一排,伸長頸子看我們跳舞。「我的舞蹈潛能被開發了。」Okis說,「跳舞應該是人類本能,但在台灣太壓抑,都放不開。」

待音樂停歇,我們又是一身大汗。走出校門,一位家長上前拉著我的手,說了一長串不明其意的句子。「Pardon?」她笑笑,又隨著聽不見的旋律輕輕起舞。此時此刻,音樂與舞蹈已凌駕語言之上。

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

Ghana Diary 0804

早上六點多起床,窗外正滴滴答答下著雨。

往WODiv的黃土路,雨水讓路面軟爛不堪,拖鞋被爛泥吸附,每每費勁拔起腳,就將泥水帶到褲管上。

但不少穿著黃衣藍褲的孩子也沿著同一條路上學。他們啪答啪答地踩過泥濘,睜著圓圓的大眼看著我們這群外國人。這裡的學校沒有圍牆,不少已到校的孩子看到我們,又跑出校舍,搶著要我們幫他們拍照。

今天連續三個拜會行程,Chief of Winneba、Municipal Chief Executive、Municipal Director of Education。8小時的時差還調不過來,天氣涼爽,迦納人的英文口音重,撐著眼皮不睡著,似乎比聽懂歡迎詞費力。

Winneba的房子大都是一層水泥屋,Chief of Winneba的兩層建築顯得特別突出。走上木造樓梯,踩上二樓的木板地,地板與牆壁間還有間隙,可以望見坐在一樓的三兩居民。這片不算厚的木板竟撐起二樓的所有厚重家俱,著實不可思議。

Chief of Winneba約莫60歲,頭髮與鬍子已染上白霜。他披著傳統布袍,逆光坐在室內的厚重木質座椅上,一旁坐著書記官與Queen Mother,以及一名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。室內環繞照片、畫像、文物,還有一幅Chief 的雕刻畫像。這些文物就這樣放在室內泛黃,真該花點工夫整理。

Winneba市政府規模大概不到台灣各縣市政府的十分之一。趕鴨子上架對市長做英文簡報,讓我從時差中徹底清醒,幸好市長很給面子,不但認真記筆記,給我們不少feedback,更點出許多迦納現有問題。教育問題方面,迦納的電視兒童不少,孩子可以將電視節目時刻表倒背如流,卻不願翻開書本。住在郊區或海邊的孩子一有空就往外跑,要他們靜下來看書更是困難。經濟問題方面,Winneba居民多以捕魚為業,為增加魚穫,毒魚、電魚、佈流刺網…猶如古早台灣。此外,馬來西亞會從迦納進口廉價棕櫚果榨油,卻不進口迦納棕櫚油。他希望能從馬來西亞吸取經驗,提升棕櫚油品質,打入國際市場。

三個拜會行程都不長,但加上車程,就耗費將近一天。從WODiv走回Home StayFamily的路沒有路燈,將圓的月比遠方房舍透出的燈光明亮。一行人穿過一片及膝長草,月光為萬物打上柔焦,乍看之下,有種奇幻電影裡冒險隊伍夜間行路的錯覺。